以下是引导小学生使用 AI 工具的一些方法和示例:
该小学课程还邀请到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吴卓浩教授一起合作。吴卓浩教授是AIGC的专家,在本科生的教学中,也有主题相同的一门课:在AI的帮助下设计一款桌游。于是,吴卓浩教授与魏一然制定了“大学生,小学生同上一节课”的合作方式。大学生来到小学课堂,为小学生讲解AI工具,带小学生试玩他们在用AI工具帮助下设计出来的桌游。小学生们反响热烈,常常问“哥哥姐姐们下次还来不来?”。他们喜欢体验大学生们设计的各种脑洞大开的桌游,也从侧面了解了设计桌游的过程。第一学期结束时,学生们对人工智能有了初步认识,尝试使用了一些AI工具,也有了一个粗糙版的学校地图桌游,可以说是1.0版本。本学期的任务是测试并迭代这款桌游,魏一然带学生们使用3D打印机打印出桌游中的配件。使用ChatGPT和Midjourney增强卡牌背面和地图的视觉设计。还带学生们使用Kimi,汇总了AI给出的桌游说明书编写的建议,并用Kimi辅助编写了桌游的使用说明书。今年文生音乐工具Suno的出现让魏一然眼前一亮,她想让学生尝试制作一些有关学校的歌曲,然后加入到桌游2.0版本中来。
1.你们最喜欢哪一个AI应用?为什么?2.AI能不能替代人类的艺术家或者作家?3.你想不想有一个AI机器人朋友?你想让它帮你做什么?4.如果AI可以帮你完成家庭作业,你希望它帮你做哪部分?为什么?1.你们最喜欢哪一个AI应用?为什么?引导策略:无论学生选择哪种应用,都询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以及他们认为这种技术如何影响他们或他人的生活。鼓励学生思考这些技术背后的科学和工程原理。倡导的想法:强调科技的多样性和创新,以及技术如何帮助解决日常问题或改善生活质量。2.AI能不能替代人类的艺术家或者作家?引导策略:鼓励学生探讨人类创造力与机器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讨论AI创造艺术作品和人类艺术之间的差异,询问他们是否认为机器创造的艺术与人类创造的艺术有同等的“灵魂”或情感价值。倡导的想法:倡导对技术的负责任使用,并理解技术是人类创造力的扩展而不是替代。强调人类独特的情感和创造性。3.你想不想有一个AI机器人朋友?你想让它帮你做什么?引导策略:让学生想象与AI机器人的互动场景,并讨论机器人可以帮助他们完成哪些活动。进一步询问他们认为和机器人交友和人类交友有何不同。倡导的想法:讨论友谊的意义,以及AI是否能够完全模拟人类情感互动的复杂性。倡导理解技术的辅助角色,而非人际关系的替代。4.如果AI可以帮你完成家庭作业,你希望它帮你做哪部分?为什么?引导策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家庭作业中遇到的挑战,并探讨AI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些挑战。同时,讨论依赖技术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在学习和知识掌握方面。倡导的想法:强调使用AI作为学习工具来增强理解和效率,而非完全依赖AI完成任务。提倡诚实和自我驱动的学习态度。
不止是特色课,主课也在逐步融入AIGC工具,比如英语课。在北京市新英才学校的英语课上,魏一然协助初中部的英文老师杨佳欣和刘奕玚,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魏一然发现,对于初中以上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的理解能力更强一些,很少出现小学生那种拟人化的提问,但是,在刚刚接触大语言模型对话工具时,他们对AI的理解暂时也比较浅显,缺乏提出好问题的能力,常常不能得到满意的回答。于是,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和课堂教学效率,在一开始的课程中,更多的时候是老师带着学生使用AIGC工具,老师自己使用,但是prompt是由学生们提出,老师做引导。例如,有一节课是研究学校食堂食物浪费的问题,学生们想了解被浪费掉的食物有哪些处理方法,那么刘奕玚老师就带着学生与ChatGPT在控制英文难度的情况下进行对话,了解关于目前常用的食物处理的方法,学生自己去阅读ChatGPT给出的回答。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学生不认识的单词,刘奕玚老师让ChatGPT生成学生能够懂的英文解释,并给出有上下文的例句,之后形成生词库。然后用AI工具灵活地加工生词,生成各种题目,游戏,或者整篇的文章,帮助学生复习单词,通过多种方法在不同语境中提升对词汇掌握。在一堂关于社交媒体的英语辩论课上,尝试让学生自主使用AIGC工具做辩论准备。学生用ChatGPT协助头脑风暴,获得更多观点,并且让AI模拟对手,来看看自己的论据论点是否更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