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在中小学教育场景中生成式 AI 的应用案例:
在特色课程等创新课程中,天然有融入AIGC的环境。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是一所十五年一贯制的国际化学校,小学有课后服务特色课程,课程丰富多样。学校新开设了一门叫“AI创作家”的小学课后服务特色课程,希望学生们能用AIGC工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学年,参与“AI创作家”的12个五、六年级的学生,将在AI的帮助下设计一款实用的桌游。整个桌游从收集用户需求,定义真实问题,设计具体的桌游背景、机制、内容、视觉,到测试,迭代等环节都由学生主导,老师则负责引导和提供帮助。“我们学校面积很大,新生和访客经常迷路,我们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提出了这个想法,魏一然表示同意,这个项目就正式启动了。经过探讨,学生们决定做一款学校地图桌游。这样一来,玩了这款桌游的学生可以知道在哪里上音乐课,体育课,在哪里就餐,在哪里自由活动等,玩了桌游的访客也可以很快了解新英才学校的全貌、特色和历史。课程中,学生们有时候听魏一然老师讲解人工智能知识,了解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方法,有时候使用学校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苹果电脑自己写prompt,与各种大语言模型对话,在AI对话工具的帮助下进一步了解桌游的概念、玩法和机制。魏一然还带学生使用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旗下的OpenInnoLab(浦育)平台,让学生们使用文生图AI工具生成桌游卡牌背后的图案。此外,学生们还手绘了第一版学校地图,选择了类似飞行棋的地图类桌游游戏机制,梳理好了整个游戏流程。
不止是特色课,主课也在逐步融入AIGC工具,比如英语课。在北京市新英才学校的英语课上,魏一然协助初中部的英文老师杨佳欣和刘奕玚,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魏一然发现,对于初中以上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的理解能力更强一些,很少出现小学生那种拟人化的提问,但是,在刚刚接触大语言模型对话工具时,他们对AI的理解暂时也比较浅显,缺乏提出好问题的能力,常常不能得到满意的回答。于是,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和课堂教学效率,在一开始的课程中,更多的时候是老师带着学生使用AIGC工具,老师自己使用,但是prompt是由学生们提出,老师做引导。例如,有一节课是研究学校食堂食物浪费的问题,学生们想了解被浪费掉的食物有哪些处理方法,那么刘奕玚老师就带着学生与ChatGPT在控制英文难度的情况下进行对话,了解关于目前常用的食物处理的方法,学生自己去阅读ChatGPT给出的回答。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学生不认识的单词,刘奕玚老师让ChatGPT生成学生能够懂的英文解释,并给出有上下文的例句,之后形成生词库。然后用AI工具灵活地加工生词,生成各种题目,游戏,或者整篇的文章,帮助学生复习单词,通过多种方法在不同语境中提升对词汇掌握。在一堂关于社交媒体的英语辩论课上,尝试让学生自主使用AIGC工具做辩论准备。学生用ChatGPT协助头脑风暴,获得更多观点,并且让AI模拟对手,来看看自己的论据论点是否更充分。
该小学课程还邀请到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吴卓浩教授一起合作。吴卓浩教授是AIGC的专家,在本科生的教学中,也有主题相同的一门课:在AI的帮助下设计一款桌游。于是,吴卓浩教授与魏一然制定了“大学生,小学生同上一节课”的合作方式。大学生来到小学课堂,为小学生讲解AI工具,带小学生试玩他们在用AI工具帮助下设计出来的桌游。小学生们反响热烈,常常问“哥哥姐姐们下次还来不来?”。他们喜欢体验大学生们设计的各种脑洞大开的桌游,也从侧面了解了设计桌游的过程。第一学期结束时,学生们对人工智能有了初步认识,尝试使用了一些AI工具,也有了一个粗糙版的学校地图桌游,可以说是1.0版本。本学期的任务是测试并迭代这款桌游,魏一然带学生们使用3D打印机打印出桌游中的配件。使用ChatGPT和Midjourney增强卡牌背面和地图的视觉设计。还带学生们使用Kimi,汇总了AI给出的桌游说明书编写的建议,并用Kimi辅助编写了桌游的使用说明书。今年文生音乐工具Suno的出现让魏一然眼前一亮,她想让学生尝试制作一些有关学校的歌曲,然后加入到桌游2.0版本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