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AI 产品基于技术类别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此外,从 AI 产品经理的角度,个人划分仅供娱乐和参考:
本文作者Bay,写于23.09月底,关注公众号“Bay的设计奥德赛”接受及时推送本篇通过产品介绍和丰富的案例实践,带你了解AI视频有哪些产品,效果如何实现。若从生成方式分类,AI视频生成包含:1.文生视频、图生视频(Runway、Pika labs、SD+Deforum、SD+Infinite zoom、SD+AnimateDiff、Warpfusion、Stability Animation)2.视频生视频:又分逐帧生成(SD+Mov2Mov)、关键帧+补帧(SD+Ebsynth、Rerender A Video)、动态捕捉(Deep motion、Move AI、Wonder Dynamics)、视频修复(Topaz Video AI)3.AI Avatar+语音生成:Synthesia、HeyGen AI、D-ID4.长视频生短视频:Opus Clip5.脚本生成+视频匹配:Invideo AI6.剧情生成:Showrunner AI若从产品阶段和可用维度分类:下面将按照上图维度进行产品介绍。
当前,AI产品可被划分为以AI为底层设计逻辑的AI原⽣类产品、在原有互联⽹产品上深度嵌⼊AI功能的AI+X产品、基于外接API微创新的套壳类产品和将多个产品/模型API集中拼凑的集合站类产品。从数据来看,由于和业务流程融合得更为紧密、需求识别明确等原因,AI+X类产品⽬前的整体数据表现显著优于AI原生类产品,并以办公软件和内容平台为重点布局领域。对办公软件⽽⾔,续写、改写、命题写作等不同程度的AI写作功能,以及针对论⽂、⼩说等不同题材的AI总结功能基本成为标配。其中,主要业务为提供模板及参考内容的素材库类产品和编辑器形态的办公软件表现更为突出,代表产品为百度⽂库和WPS AI。由于AI⽣成效果会直接影响产品的核⼼使⽤体验,此类产品相对更强调具体功能的精准度。而在内容平台中,AIGC⼤多从三个⽅向共同发⼒:基于平台内容的AI搜索、⽤于带动UGC的AI⽣成功能及模板,还有⻔槛进⼀步降低的内容创作⼯具。基于此,量子位智库对AI原生类产品提出了场景融合、简化用户体验、品牌信任和推广三大建议。
个人做了一下划分,仅供娱乐和参考。1)入门级能通过WaytoAGI等开源网站或一些课程了解AI的概念,使用AI产品并尝试动手实践应用搭建(对应的画像可能是喜欢听小宇宙APP的播客或浏览AI相关的文章哈哈);以前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部分用谷歌的人会比用百度的有优越感,现在可能用AI搜索的更有优越感(当然我感觉都没啥好优越的,都是工具,关键还是看能用工具产出什么)。2)研究级我理解这里有两个路径,一个是技术研究路径,一个是商业化研究路径;对应传统互联网偏功能实现的产品经理和偏商业运营的产品经理,当然最好是同一个人,我一直的理念是产品运营不分家(产品即运营)。这个阶段对应的画像可能是对某一领域有认知,可以根据需求场景选择解决方案,或利用Hugging face等工具手搓出一些AI应用来验证想法;3)落地应用这一阶段我理解的画像就是有一些成功落地应用的案例,如产生商业化价值。对应传统互联网PM也有三个层级:1)负责功能模块与执行细节;2)负责整体系统与产品架构;3)熟悉行业竞争格局与商业运营策略;总结来说,对AI产品经理要求懂得技术框架,不一定要了解技术细节,而是对技术边界有认知,最好能知道一些优化手段和新技术的发展。AI说白了也是工具和手段,我认为产品经理要关注的还是场景、痛点、价值。举一些我们之前做的落地案例(我个人也是在2017年开始关注机器学习,还报了风变的Python课程,不过当时没有深入研究)。